在向中国加征关税遭遇强硬反击后,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“分而治之”策略重塑全球贸易秩序,但其对日、澳、欧三大关键盟友的谈判攻势却深陷泥潭。从630亿美元顺差的日本到战略摇摆的澳大利亚,再到老练博弈的欧盟,这场以关税为武器的经济战正演变为政治信誉的消耗战。
在向中国加征关税遭遇强硬反击后,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“分而治之”策略重塑全球贸易秩序,但其对日、澳、欧三大关键盟友的谈判攻势却深陷泥潭。从630亿美元顺差的日本到战略摇摆的澳大利亚,再到老练博弈的欧盟,这场以关税为武器的经济战正演变为政治信誉的消耗战。
在向中国加征关税遭遇强硬反击后,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“分而治之”策略重塑全球贸易秩序,但其对日、澳、欧三大关键盟友的谈判攻势却深陷泥潭。从630亿美元顺差的日本到战略摇摆的澳大利亚,再到老练博弈的欧盟,这场以关税为武器的经济战正演变为政治信誉的消耗战。
日本:“谦卑外交”难掩结构性矛盾
展开剩余72%作为美国“各个击破”战略的首站,日本本被视为最易攻克的堡垒——经济体量大、政治依附度高。但4月16日的白宫会谈却显露裂痕:尽管日方谈判代表赤泽亮正以“地位低微却获接见”示好,但在核心议题上寸步未让。日本坚持要求美国取消25%汽车关税,仅以增加大豆、大米进口作为有限让步,这与美方以驻军经费为筹码施压的预期相去甚远。
日本议员小熊慎司将美方策略喻为“不良少年敲诈”,直指其逻辑荒诞。《读卖新闻》分析,日美同盟的“前哨代价”认知差异成关键障碍——东京认为自身已为美国西太战略支付超额成本,而华盛顿视驻军为单方面恩赐。更深远危机在于,日本社会长期压抑的反美情绪因关税战被激活,防卫大臣中谷元“驻军费用无需调整”的声明,实为对国内民意的紧急灭火。
澳大利亚:“骑墙博弈”谋取溢价空间
作为“五眼联盟”中经济最依赖中国的成员,澳大利亚在中美对抗中意外获得杠杆。数据显示,其年对华出口额达1337亿美元,远超对美300亿美元规模。当特朗普将钢铝关税无差别加征后,澳总理阿尔巴尼斯借5月大选之机展示强硬:“捍卫国家利益不妥协”。
耐人寻味的是,澳执政党与反对党在对美态度上竟趋同——前者被批“对华软弱”,后者转而指责政府“对美不够强硬”。这种罕见共识背后,是澳精英层对地缘变局的精算:在中美贸易集团化趋势下,堪培拉试图通过“选边焦虑”向华盛顿索取战略溢价。ABC评论直言,澳大利亚正将“二等盟友情结”转化为谈判筹码,毕竟“美国比我们更需要这个太平洋支点”。
欧盟:“老牌玩家”筑起制度防火墙
相较于亚太盟友的战术性抵抗,欧盟展现出体系化防御能力。在宣布对美国部分产品征收25%报复性关税后,欧盟以“暂缓90天生效”留出回旋余地,同时借意大利极右翼政府进行压力测试。尽管梅洛尼被美媒誉为“最有能力软化特朗普的欧洲领导人”,但其与特朗普的会谈仍止步于空泛表态,意大利总理强调“清楚捍卫什么”的姿态,折射出欧洲集体谈判纪律的强化。
巴黎政治学院学者阿兰查·冈萨雷斯指出,美欧矛盾源于目标混乱:“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同时追求财政收入、再工业化、遏制中国等矛盾诉求,这让欧洲无从制定应对路径。”而德国、法国主导的“谈不成就报复”底线,迫使美方不得不接受“持久战”现实——正如特朗普对梅洛尼所言,他“不急于”达成协议。
博弈天平逆转:焦虑从白宫溢出
当中国以125%关税反击形成示范效应,特朗普的“极限施压”正遭遇盟邦的集体反制。数据显示,日本、澳大利亚对美顺差分别占其总出口的14.2%与8.5%,这种非对称依赖本应构成美方优势,但现实却是:
• 日本汽车业游说集团启动“关税伤害就业”宣传战,直击特朗普中期选举软肋
• 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力拓宣布将25%对美出口转道东南亚,规避关税壁垒
• 欧盟委员会加速推进“关键原材料联盟”,拟减少20%对美稀土依赖
《基督科学箴言报》观察到,各国谈判代表逐渐识破白宫的“色厉内荏”——随着中期选举临近,急于兑现承诺的特朗普反而成为被博弈对象。正如堪培拉外交官私下所言:“当中国展示出断腕决心,我们为何要跪拜一个焦虑的巨人?”这场以“美国优先”为名的贸易战,或许正在缔造21世纪最讽刺的地缘经济图景:被孤立的不是中国,而是筑起关税高墙的华盛顿。
发布于:广东省